角子老虎機玩法技巧_海之南老街老碼頭老人走進嘉積新紀元

  嘉積,明初成集市。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出版的《會同縣志》稱嘉積瓊崖巨鎮。上世紀三十年月,以嘉積新紀元命名5條重要街道(嘉祥街、積慶街、新民街、紀綱街、元亨街)。1930年出版的《島志》稱嘉積市為島商務總匯,本島第二市場。上世紀三十年月出版的《瓊東縣志補充資料》說嘉積市為瓊崖第二商埠,為瓊崖東、中部貨物集散地及金融中央。1950年為瓊東縣治。1958年,瓊東、樂會、萬寧并為瓊海縣,仍建治于此。北距海口市90公里。海榆東線公路、東線高速公路從鎮區越過,為島東城鄉物資集散重鎮,東海岸陸路交通樞紐。


  本期看點:


  ◆東走西走,不如嘉積海口,嘉積曾號稱瓊崖巨鎮、瓊崖第二商埠,說起這順口溜,老嘉積人至今引認為豪。


  ◆關于嘉積名字的來源,民間眾說紛亂。但不管嘉積因何而來,老嘉積人津津樂道的是,最早來此做生意棲身有四大姓———一羅二湯三李四何。


  ◆嘉積水路交通發達,自古就是瓊崖東部的水路交通樞紐。憑借萬泉河的舟楫,南來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貨郎等均到此經商。上世紀初,嘉積以十三行(即十三條街)為最繁華,穿織了十三行的5條重要街道,被命名嘉積新紀元。



上世紀三十年月的嘉積老街騎樓林立,商務繁榮。(翻拍照片,瓊海檔案館提供)


12月26日:如詩如夢的萬泉河繞嘉積城而過,仿佛訴說悠悠小城故事。走進嘉積的老街,便是走進嘉積的歷史。老街就是老嘉積的活化石。在72歲老人黎良鎮的引路下,我們走進老嘉積,尋訪老嘉積的歷史。



溪仔古道最早形成于明代,是嘉積最老的街道。


  老嘉積·傳說·地名


  東走西走,不離嘉積海口,這句民間順口溜,常掛在老嘉積人嘴上。黎良鎮說,這當然是由於過去嘉積是瓊崖巨鎮、瓊崖第二商埠的原故,所以老嘉積人至今引認為豪。


  嘉積,大家都知道目前是瓊海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央,但嘉積其名出處則是一個謎。


  12月7日,瓊海市黨史研究室主任陳錦愛通知,嘉積地名在史志古籍沒有明確紀錄,對照流行的民間傳說有兩種。一是源于一位小商販之名。傳說有一位名叫嘉積的小商販最早在此地開店做生意,生意漸漸興隆,久而久之,就將其名嘉積作為地名。二是明朝嘉靖年間,嘉積之地區為會同縣積善都所轄,起名時,人們便從嘉靖和積善兩詞各取一字組老虎機 算法成嘉積。


  經考證,陳錦愛以為兩傳說均不可靠。老虎機優惠登入關于第一種傳說,遍查各種史料古籍均無嘉積人名紀錄,其名無姓氏,無后人,無墓葬遺址。關于第二種傳說,明嘉靖年號始于1522年,但早在明正德年間(正德年號始于1506年)編寫的《正德瓊臺志》上已出現了嘉積地名。此種說法應是后人望文生義憑空杜撰的。


  陳錦愛解析以為,嘉積之地名源于積善都(都為古代行政區劃單位)。嘉積之地自唐代至清代均屬積善都轄。嘉積明初成集市,因處積善都中央位置,稱為積市。陳錦愛以為,地名的詞語結構格式為專名十通名。積市專名為積,通名為市。專名積是單音節詞,不符合中國地名大多為雙音節詞的習慣,讀起來拗口,于是人們就在積字前面加修飾成份嘉。嘉意為美好,嘉積應是美好的積市之意。


  而老嘉積人不管傳說是否真實,在茶余飯后老是津津樂道,樂于給後代講古。至今街坊仍流傳,較早來嘉積做生意棲身的有四大姓———一羅二湯三李四何。這四姓由于做生意有道,生意紅火,成了嘉積最早的名門望族。



72歲的黎良鎮老人喜愛留連于古碑老巷之間。


  老街·老碼頭·老人


  老街數溪仔古道最老。


  12月7日,與黎良鎮老人踏訪這條嘉積最老的街道。


  這是一條寬約二三米、長近300米的石板街道,自西而東地勢漸高,形成斜坡。途經百年風雨沖洗,無數腳步的踩踏,石板被磨得光溜溜的,這或許便是歲月留下的最逼真的陳跡。


  我們提防翼翼地走在滑溜溜的石板上,恰遇9歲的吳霞小朋友。可能是走慣了石板路,她背著書包從坡上的石板路蹦蹦跳跳地過來,然后消逝在溪仔街42號內。


  街兩旁的住宅門對門,戶對戶,石頭砌起來的住民住宅大多低矮、破舊,此中還穿插不少新樓房。走近一看新舊對比,很不和平,但遠觀之,被幽幽的青石板路串連起來,倒是別有風味,使人頓生歲月滄桑之感。


  黎良鎮老人介紹說,溪仔古道即溪仔街,以前稱福嶺街、西江街。它先是土坯路,后鋪砌成石板路。溪仔街最早形成于明初,與嘉積形成集市大體同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因其西連溪仔碼頭,古時便成為貨物通道,是嘉積商埠的發源地。


  古道向西的盡頭就是溪仔碼頭。聽說舊碼頭原用巨大的花崗石砌成,分30多級臺階至西江(即萬泉河),但因1969年修造嘉積水輪泵站被拆除了。


  嘉積水路交通發達,是瓊崖東部的水路交通樞紐。憑借萬泉河的舟楫,南來北往的商船、商人、挑貨郎等均到此經商,舊日的西江碼頭(今稱溪仔碼頭)成為東部的貿易集散地。從海口及國內運來的有布匹、洋紗、洋貨、鹽、魚、火油、陶瓷器等,從山里運出的貨物有檳榔、椰子、木材、豬、牛、紅藤、蜜糖及山貨等。


  至今仍立于西關廟旁的西關廟碑(清道光十四年立)的碑文載,溪仔碼頭水陸交壤之所,商船立足之區,人康物阜,貨殖財豐。《島志》(陳銘樞主編)寫到碼頭忙碌時說:東路一帶(包含有瓊、樂、定、萬、陵、崖)之出產品與外來之舶來品,均以此為集散地及轉運站。每墟日晨,由龍滾、博鰲、石壁等處駛來之小帆船,滿載客貨,云集于埠頭。每隔四日,經此埠頭,嘉積與海口客貨船往來一次。


  聽說那時的碼頭,人流貨流涌動,挑夫、車夫、轎夫、馬夫摩肩接踵,好不熱烈。


  溪仔碼頭的繁榮景象,目前仍留在溪仔街42號主人吳多連的影像中。這位74歲的老人解放前是挑夫,專門為貨船搬運貨物。抬轎挑擔便是吳多連及其父輩們的生活寫照。吳多連說:溪仔街的人們以前都是挑擔搬運為生,為老板挑米、挑豬、挑鹽啥都干,由於碼頭的繁華,挑夫工作固然苦些累些,但生活過得還不錯。我很小就跟父親挑擔討生活了,從碼頭挑貨物到十三行(十三條街)去,要挑上約1公里遠。


  嘿啦啦嘿啦啦,溪頭溪仔挑扁擔,說到激動處,吳多連還哼上了挑工號子。


  他所說的溪頭就是溪頭輪渡碼頭(那時稱西江輪渡碼頭),距溪仔碼頭約百余米遠,位于目前的嘉積大壩處,是專供汽車輪度過的專用碼頭。1922年嘉積、海口通車。1925年歸龍公路建成。但萬泉河這道天塹,隔斷了兩岸交通。于是,瓊東、樂會兩縣政府共同出資興建輪渡碼頭,以輪渡運送過往的汽車,后嘉積大橋建成通車代替輪渡作用。公路通車后,陸路運輸漸漸地取代了水路運輸。溪仔碼頭運輸性能漸失,不再是擔負貨物運輸重要通道,只剩下挑夫們遺憾的身影與夕陽余暉交織在幽長的溪仔古道里。



溪頭碼頭是嘉積最早的連結萬泉河兩岸的汽車輪渡碼頭,目前已成為旅游碼頭。


  老照片·老茶館·嘉積溜


  我們手中有一張上世紀三十年月的嘉積老照片。


  照片上是一條街道的街景,南洋風格的騎樓林立于街道兩旁,古樸壯觀。騎樓前隱約可見門口所掛的商號、招牌。


  我們拿著照片拜訪了不少老嘉積,有人說是新民街,也有人說是嘉祥街。不管是新民街還是嘉祥街,這張老嘉積照片,讓人們在70年后能看到當年嘉積的舊貌,見證了當年的繁榮。目前,該照片收藏于瓊海市檔案館。


  12月11日,我們來到這張照片可能照相的地點:新民街與嘉祥街交叉口處。往角子老虎機技巧攻略西看,是新民街西段,還保留有未改建的騎樓,遠處有拐彎,與照片所拍街景還是較吻合的。往北看,是嘉祥街,由于舊城改建,所有樓房固然有南洋風格,但已不再是當年騎樓的樣子,已全然看不出照片中的街景了。


  街道的變遷也一如照片工夫的流逝。當年以嘉積新紀元命名的五街也發作了變遷。陳錦愛介紹說,嘉積老街名履歷了三次較大改變:


  明初以地理位置命名,上街(今紀綱街)、下街(今嘉祥街西段)、中街(今嘉祥中段)、橫街(今積慶街)、西江街(今溪仔街)等。


  明清期間以經營商品種類命名,如鐵鍋行(今嘉祥街西段)、車行(今嘉祥街東段)、魚行(今紀綱街)、米行(今元亨街)、雞行(今伍德街)、榔行(今新民街西段)、打銅行(今新民街東段)。


  民國期間,嘉積街道以人們的社會意識和意愿來命名,體現了人文色彩。如打銅行改稱太平坊,雞行改稱高第街,后又改伍德街,鐵鍋行和中街、車行改稱鎮源街(取嘉積鎮之源即嘉積成市第一街之意)。1926年,在瓊東縣第一次典型大會上,典型們提出嘉積市應辟馬路案,發起依照能夠通汽車的尺度改建街道。1930年出版的《島志》紀錄:嘉積以鐵鍋行、太平坊兩街最為繁盛。目前著手開辟馬路,改造商店。1931年馬路建成后以嘉積新紀元命名,鎮源街改名為嘉祥街,橫街改為紀綱街,米行改名為元亨街。


  今日,新民街西段日漸荒涼,成了老爸茶所在。茶館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如昌筵茶店、香源茶園、亨豐茶樓。黎良鎮說,這樣的命名很有當年商號的風格呢。東段還是較繁華商務區。其他嘉祥、積慶、紀綱、元亨等街依然是繁榮的商務街區,成了小商品集散地。


  老嘉積人的另一個手刺當屬嘉積溜。由於嘉積人發言尾音帶有一個溜,外地人聽了其呢噥之音像是在唱歌一般。在茶館里,到處都可以聽到溜聲,我們品茶倒是將此當做一種享受。


  老字號·商會·名人


  85歲的伍宇悟老人,解放前曾是嘉積商會的理事。說起嘉積當年商貿繁華的情景,他仿佛歷歷在目:從我記事起,嘉積以十三行(即十三條街)最繁華,此中有鐵鍋行、車行(以手推車、馬車、牛車等為貨商運貨的行當)、魚行、米行、雞行、榔行(賣檳榔行)、打郎行(打撥啷鼓賣貨的貨郎行當)、打銅行、豆仁行(賣花生仁、豆類的行當角子老虎機規則指導)、鹽行、油行、竹器行等。


  由于水陸交通的便利,商貿活動的頻繁,嘉積在清代的城市規模趕快擴大,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出版的《會同縣志》稱嘉積瓊崖巨鎮。


  陳錦愛以為,各地會館的成立推動了嘉積商貿業的蓬勃發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政府取消海禁,從此島內外商船可以自由往來。此后,與國內及南洋地域貿易日趨活潑,到嘉積做生意的商人日漸增多。廣東、福建兩省和島內瓊山、文昌、萬寧、定安、陵水、崖縣等地客商云集嘉積開設商行,形成煙戶環居,商賈驟集的局面。他們銷售外地產品,并收購本地土特產運出島外銷售。那時,嘉積經博鰲港進出口的船貨有由南洋、香港、澳門等外進者水油,儋崖進者生鹽,江門進者紙料、爆竹、布匹,潮州進者瓷器,高廉進者缸,崖陵萬會文進者灰石,崖陵進者咸魚,出口之貨以檳榔、榔子、藤類、枋板、生豬等為大宗(清宣統版《樂會縣志》)。外來客商為聯絡鄉情,維護同鄉商民的長處,于是成立了很多會館。會館的重要職能是:切磋商情信息,調和商業活動,辦理商事糾紛,援助難題商民。福建會館、五邑會館、南順會館、東新會館、潮嘉會館最為知名,陰礙較大。


  商家巨賈設商行,由于經營得當,發展很快,久而久之,嘉積的一些大商號便脫穎而出成為全瓊著名的大商號。據統計,在嘉積商會期間(1918年-1950年),有近30個大商號享有盛名:如恒裕興、新富南、順興隆、恒裕昌、集合昌、同德興、德和等。


  嘉積的商號之多從西關廟碑中可見一斑,從上面抄到了萬寧、富綸、聯新、同昌、德新、源聲、怡生、源昌當、泰源等二百余家商號,這些商號或發動置地或捐錢修造西關廟。


  伍宇悟老人曾搏殺于嘉積商界,對商號的事天然印象頗深。他通知我們,在那個商號多如繁星的年月,能全瓊著名為數不多,此中最知名的商號恒裕興經營洋貨、布匹、日雜等,業務普及全瓊。那時嘉積的著名商家有王紹經、林國冕、詹行攀等。


  可是這些知名商號在當年的政治、經濟氣候下,因天災人禍,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嘉積城的過眼煙云,當年知名的商界巨子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半個多世紀過去,一羅二湯三李四何中的很多后人還堅定著祖先的事業。12月11日,采訪了羅氏后人。羅業富本年69歲了,一家子在紀綱街經營著富發百貨商行。但這已經不是羅氏以前知名的羅利昌商號了。羅業富說,本來曾考慮要重新啟用老商號,但生意人圖新,想來想去就讓老商號塵封了,啟用了新商號富發,但願新生活越來越富裕,越來越發展。


  固守著老字號瓊崖藥房的是湯氏后人湯步新。新藥店在1994年重新開業時,湯步新保存老字號,只是將藥房改為藥行,繼續祖先瓊崖老字號的經營。


  新嘉積·新路·專賣店


  以前的老嘉積以嘉積新紀元命名,那時只有包含有5條重要街道在內的13條街道,城區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人口不過數千人。


  1973年的14號臺風,一夜之間幾乎將嘉積夷為平地,但在各地群眾的支援下,嘉積人在廢墟上建起了新嘉積。


  如今的新嘉積換了天地,城區途徑130多條,城區建成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萬人。


  2024年,老城區改建開始。2024年,嘉祥、積慶、新民、紀綱、元亨五條老街道改建項目相繼動工,2024年,完工了長年來老嘉積人的修路愿望。政府為嘉積人辦了一件大好事。


  同時,青年的商界新星也連續不斷涌現。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威宇率威宇實業公司突入老城區改建工程項目,投資3000萬元,將南門城區改建成為一座老城區的商務角子老虎機規則參考地標———南門商務廣場。這個新嘉積人正在延續著嘉積商界的傳說。


  這些變化,老嘉積人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72歲的老住民陳達花說,目前光是聽哪些路就犯暈啦,什麼銀海路、金海路、愛華路、嘉博路,我只銘記名字,都分不出哪條是哪條啊。還有什麼紅綠燈,要不是孫女帶我過馬路,我都無知道怎麼過。


  當然,陳達花老人還是喜愛逛老嘉積的鐵鍋行、車行、魚行、米行、雞行、榔行、打銅行。但目前的嘉祥街、積慶街、新民街、紀綱街、元亨街也不再是光賣鐵鍋、魚、米、雞了,衣食住行的日用品、器等都能在此買到了,包含有那些青年人天天玩在手上的手機、MP3。這里真正成了小商品的集散地,操著差異市縣口音的人們前來批發、購物,不時還會有高鼻碧眼的外國人來觀光呢。陳達花老人看得樂開了花:嘖嘖,前幾天,還有外國那個什麼啃著雞在元亨街開業了,外孫女帶我也光臨了。


  更令老嘉積人目不暇接的是,眾多的內地外著名專賣店像雨后春筍出現。來自東北黑龍江的張大姐,正在計算著投資10萬元開一間專賣店。她有自己的考慮,瓊海人好面子,老是做足面子功夫,吃得好不如穿得好。她連當地人的生活特點都摸得一清二楚,看來是下了不少功夫做市場查訪。


  張大姐看準新嘉積是有原因的。有關部分數據顯示,2024年,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測完工1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市個體工商戶13萬戶、工商私營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17萬人。


  與當年一樣,嘉積商埠的作用不可忽視,瓊海正成為島東商埠。


  但與當年又不一樣。從20世紀走進21世紀,老嘉積人花了一個世紀弄清楚了一件事:嘉積新紀元本來在今日而非昨天。


  (特別鳴謝:瓊海市黨史研究室主任陳錦愛、省地礦局退休老師黎良鎮、嘉積中學退休老師林才豐為本文采寫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