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會所城的南平門目前是水上市村的進口。今日,所城已不復存在,唯有墻角幾塊殘石顯示曾經的歷史。 大保小學所在地是歷史上曾存續了約二百年的水會社學的舊址。 所城本來城墻長達千米,高二米多,規模頗大,如今僅余部門殘垣。 瓊中境內,黎母山脈下,南渡江畔,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城堡,迄今有400余年的歷史,其輪廓猶在,但城樓和建筑已然不存。 據《萬歷瓊州府志》紀錄:水會所城在瓊山林灣都,去城三百里,所城內設有守御所、社學。水會所城為那時中部的交通要沖,東達萬寧、陵水,西通儋州、感恩,往北就是瓊山和定安,商貿繁華,人來人往,成為明清一段期間中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央。 12月5日:島雖說是四季如春,但這里的秋寒冬節,草木還是顯得有些許凋零。瓊中境內,黎母山脈下,南渡江畔,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城堡,迄今有400余年的歷史,其輪廓猶在,但城樓和建筑已然不存。 黎母山地域處于島的中央,在其周邊分布著黎族各個支系,它不只是黎族的象征,歷史上還泛指黎族活動的區域,包含有目前的黎母山、五指山、吊羅山和七仙嶺等山脈。 秋陽高照,懶洋洋地慰藉著地上的萬物,風兒徐徐吹拂,空氣稍顯干燥。11月初,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友人的陪同下,筆者幾度前去黎母山地域,造訪這座被人們遺忘的明代城池———水會所城。 清理掉界石上的雜在線吃角子老虎機攻略草和泥土,陰刻楷字明晰展現。 城池土墻之內有水上市村和大保小學;村民百余人,皆稱其祖上為漢人 11月10日下午,筆者初訪水會所城。 水會所城遺址位于瓊中北部黎母山鎮大保村委會,間隔縣城營根約40公里,東距鎮政府僅1公里。遺址地勢較高,處于一片山丘之上,現被大面積的橡膠林所蓋住,但城墻的輪廓依然明晰可辨,高約1米的土墻一眼望不到邊,當年的規模由此可見一斑。 伴同的原瓊中縣史志辦主任謝晉頎先生稱:依據現存的土墻框架和清代乾隆古代地圖所標示的水會所城的位置判定,這里應該便是所城的遺址。 水會一名從何而來?《萬歷瓊州府志》紀錄,水會守御所在瓊山縣林灣都水蕉、大會二營之中,所城周圍有2個軍營看守,足見其身份之主要。水會之名可能是從水蕉和大會各取一字組成。 站在土墻上放眼向南望去,前方大概4公里處就是連綿起伏的黎母山脈。 上世紀90年月初,《瓊中縣志》編撰人員現場考查水會所城時,根本確定了它的規模:城墻周長1180米,高216米,寬3米;東西相距600米,南北相距300米,呈橢圓狀,土石結構;建墻石磚為038米×018米×0米和028米×005米×米兩種。只是古籍中紀錄的東安門、南平門和西安門等三個城門以及城墻上的四座城樓已經找不到。 從古城南面的一個缺口進入水會所城,步行百余米即到水上市村,只有24戶人家100多名黎族村民,但都只會聽卻不會講黎語。問及他們的祖上,67歲的鐘耀群說:我們鐘家原是漢族人,祖先從福建遷來,后又從屯昌南坤一帶遷到這里,與當地黎族通婚后,我們也就自以為黎族了。其他村民也都說,他們的祖先實在便是漢人。 筆者隨即查訪了大保村委會其余11個村落的黎族村民,發明當地還有邢、龍、吉、邱、吳、曾、黎、陳、林、王和黃等姓氏,除了王姓和黃姓為傳統的黎族姓氏外,其余都是漢姓。聽說他們的祖先早年因從伍、商貿或教書,從漢區遷徙到了黎區,然后就地娶妻生子,留下了后代。 與筆者一起采訪的瓊中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龍朝雄,就是土生土長的大保村委會加林村人。他自稱其祖為宋代遷瓊的武官,后落籍在文昌,因此龍朝雄每年清明都要到文昌祭祖。 筆者查問一些年老的村民為何城墻上的磚石了無蹤跡,他們稱日軍侵瓊時期,曾轟炸過村子,古城墻也沒有幸免于難,不少部位被毀滅,此后日本人佔有過水會所城一段時間;到了文革期間,生產隊、學校和村民都爭相拆取城磚歸去蓋豬圈、校舍和民房。 水上市村西邊是大保小學,據瓊中縣當地史學工作者考證,大保小學的所在地便是歷史上水會社學的舊址。孩子們課間或在校園里到處跑動捉迷藏,或在大榕樹下簡略的球桌上玩乒乓球,學校的歷史好像對他們并不主要,主要的是每一天要過得快喜悅樂,無憂無慮的。 在學校西邊一段坍塌的圍墻拐角處,龍朝雄發明了2塊灰色的大磚,規模為038米×018米×0米左右,與目前常見的磚石截然差異,他估算便是古代的城磚,于是趕緊裝上小車帶歸去,預備請考古專家鑒定一番。 龍朝雄笑著說,他的小學工夫是在大保小學渡過的,說到城墻被毀,他在文革時也介入拆墻,那時誰都沒有想到城墻上的一磚一石實在都是寶貝。 長在土墻上的老樹造型很美。 400長年前,明王朝在此修筑城池,使之一度成為中部山區的軍事和政治中央 采訪時,經村民指引,在水上市村南面一片水田的田埂上發明了一塊刻有文字的花崗巖石頭。石頭朝天一面較平,上面刻著總府官田:上至東北山腳界止等12個陰刻楷體大字,外加4條直線將字圈住;石頭朝南向田的一面直書下界民田4個大字。由于沒有落款說明,石上文字究竟是何人、何時因何事而勒倒成了個謎。 島自元代開始,凡是有屯兵的場所一般都有屯田。《萬歷瓊州府志》載,水會所屯田二,曰瓊寧,曰安靖。石頭上的文字也許是水會守御所屯田的田界說明,但無知它指是瓊寧屯田,還是安靖屯田? 在水會所城內,原本還樹有一塊題為水會所平黎善后碑記的石碑,碑文為明代禮部尚書、定安人王宏誨所撰,文革時被砸成兩段,上半部之前還在大保村委會茅橋村后面的水利溝里,前段時間村民還用來洗衣服,現已沉入溝底,難覓蹤跡;碑的下半部聽說還在水上市村,但已經找不到。所幸史籍已將碑文內容紀錄。 依據該碑和相關史料紀錄,萬歷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間(公元1597年至1599年),瓊山南部地域(現瓊中黎母山地域)的黎族群眾在首級馬矢的引領下,多次發動起義。萬歷二十八年,朝廷派兵平亂后,就地建置水會守御所,并修筑城池,水會所城因此誕生。 明朝廷對水會所城的建設十分珍視。《萬歷瓊州府志》提到:委指揮趙孟麟、牛政筑城,置參將府,調千戶一員,撥各所軍三百名守御,置有屯田,憲使林如楚、副總兵鄧鐘、撫黎通判吳俸相繼踵至,安排善后不遺余力。1600年,水會所城終于落成。 黎亂的平息,水會守御所的設立,標志著島中部黎母山地域軍事身份的確立。但歷代封建王朝對待少數民族采取的是征和撫相結合的謀略,黎族起義便征黎,和諧期間則撫黎,說得上是恩威并施。明代瓊山縣具有行政性質的撫黎廳便設在水會所城。 從行政的角度來看,撫黎廳的設立可謂使這里成為那時中部山區的政治中央,水會所城也就兼備了軍事和政治的雙重性能。 水會所城存在了幾多年?什麼時候廢棄的?方志中沒有明確紀錄,后人天然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便是古代的公署衙門大多跟著朝代的更迭而沿用,水會所城可能一直採用到清代。 水上市村67歲的黎族老人鐘耀群自稱其祖上是漢人。 水會社學誕生后,黎童得以唸書明理,古代中部的文化教育中央逐步形成 清代雍正《廣東通志·吳俸傳》紀錄:……水會社學,取府學生儒教黎童習讀,黎人因此知學。 吳俸祖籍浙江,曾任瓊州府通判,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開始兼管撫黎工作,平定馬矢后,他招撫黎人時恪守信義,有幾十峒黎族接納招安,新增納稅境地達幾百頃之多。 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水會社學設立,吳俸又從最高學府———瓊州府學中挑選優秀學生到山區執教。《萬歷瓊州府志》對吳俸的評價很高,說他任瓊山知縣時期,愛民如子,有積案久冤連年不決者,實時昭雪。后來吳俸被降職調往國內,黎民裹糧赴上保存,那時還有另有一名官員與他同日渡海,但士民扶老攜幼送吳者載道,而彼無一人,吳俸為官之得民心由此可見。 在吳俸等明代官員的推動下,水會社學的設立應該算是開了黎族教育之先河。據紀錄,明代社學的教育對象是15歲以下的幼童,教育內容包含有御制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教育經費有來自學田的收入和墟市的租稅作為保障。 明代的官方學校自上而下設有府學、州學、縣學和社學,軍方的學校叫衛學,民辦的有義學,在叫法上除了義學外,還有精舍、義齋、書屋、書舍等。 筆者查閱了現存的大批方志,發明水會社學可能是古代中部地域的唯一一所官辦學校。水會社學衍變到今日的大保小學,學校的歷史已有402年之久,算得是瓊中地域乃至整個中部少數民族地域最古老的學校了。 水會社學究竟延續了多久?據清道光《瓊州府志》紀錄,它最晚在清代道光年間就截止辦學,但廢棄理由不祥,存在時間大概200年左右。一所能夠存在200年的學校,其陰礙力可想而知。 省作家協會會員、正在介入編寫《教育志》古代部門的王俞春先生以為:水會社學不只使所城當地的黎族後輩受惠,便是周圍定安和儋州等州縣,甚至在南面深山棲身的所謂‘生黎’學童,只要交通許可,也都慕名前來求學,可謂澤被一方。而據黎母山鎮當地住民回憶,直到民國期間,還有外縣後輩到大保小學唸書。由此可以推斷,在明清兩代,水會所城成為古代中部地域的文教中央。 長期形成的優良的教育環境,其學風陰礙也是悠久的。如今的黎母山鎮民風純樸,尊師重教,鎮中學學生人數過份1000名,這在全縣乃至整個山區的鄉鎮中學當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如今的黎母山中學已經以其優雅的校園環境躋身全國百所中學名校之一,這在中部山區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辦學奇跡。 文革時期,古城墻被大批拆毀。大保小學圍墻上這塊規整的磚石可能就來自古城墻。 街市熙熙攘攘,人們南來北往,無意間,這里邁進了一個繁華期間 黎母山鎮位于瓊中縣北部,是該縣面積最大的鄉鎮,人口17000多人,還不包含有境內4個國營農場和2個國營林場的人口。黎母山鎮有烏(石)那(大)公路橫穿而過,東連瓊中灣嶺(即古代定安的嶺門一帶),西達儋州藍洋那大,交通便利,人來人往,經貿較為繁華。 明代萬積年間水會守御所、水會所城和水會社學的先后落戶,使得黎母山地域歷史性地進入了一個繁華期間。 實在,早在萬歷之前的嘉靖年間,瓊山人海瑞看到黎族人民棲身在深山老林,地勢險要,交通極其不便,對中心政權的統治十分不利,曾在《平黎圖說》等奏章中提出在中部山區開辟十字途徑,然后設縣立所,創辦學校,添置驛站的設想。 明政府官員、巡道林如楚在《瓊島圖說》中以為,水會所城建成后,有了專門的撫黎官員,有了專門的軍事守御機構,還有了專門的教育機關,大眾來來回往從事各種活動,州縣的規模已經初步形成,更主要的是這里處于黎族要點位置,對不亂社會和維護統治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林如楚還援引了海瑞關于開辟十字途徑撫黎的構想,并梳理了萬積年間中部地域的途徑建設場合,肯定了水會所城的交通要沖身份:東達萬寧、陵水,西通儋州、感恩,往北就是瓊山和定安,十字狀的途徑已經形成丁字狀。 不過,聽年老長輩敘說歷史時才知道,古代的途徑并不像目前的高級級公路那樣寬敞和諧坦,路況恐怕只能許可步行和騎馬,能夠抬轎算是奢華的了,縱然是府城的官道,最高等的路段只能駕御馬車,真是名副實在的馬路。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千戶所,還駐有三百官兵,水會所城本身人數就不少,加上流動人口,其熱烈景象想來并不比今日的黎母山鎮減色。 作為一個交通重鎮,商貿活動天然十分活潑。水蕉市,以及后來為紀念創辦水會社學的撫黎通判吳俸而建的吳俸市(后改為南利市,現已廢為南利村),都是當年對照馳名的集貿市場;此外,后來一度存在的榕木市和新林市以及腰子市,都足以彰顯水會所城一帶繁榮的市井生活。 因此,說水會所城是島中部地域的經濟貿易中央應該并不為過。 馬矢起義和水會所城 參照《定安縣志》、《澄邁縣志》、《水會所平黎善后碑記》和多種《瓊州府志》,可以重溫馬矢引領黎族農夫起義那段悲壯的舊事…… 明代后期的萬積年間,中心政權日趨墮落,閹人魏忠賢專權,導致貪官橫行,污吏如麻,民不聊生。處于社會底層黎族人民的生存近況更是苦不堪言,于是反抗剝削與壓迫的斗爭時有暴發,此中以黎族首級馬矢發動的農夫起義陰礙較大。 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瓊山黎族農夫黎福、黎廣等率眾起事;同年,定安黎族農夫在馬矢的引領下起事,明副總兵黎國耀統兵進剿,馬矢義軍頑強拒敵,焚殺甚眾,各縣場所多受其害,郡守李多見征廣東高州、雷州和廉州等兵進行圍剿,但無濟于事。 第二年,帶管本道參政王民順幸運拉霸機下載派遣指揮牛政,同瓊州府監軍推官吳洪績、帶管撫黎同知經仁木等,統兵入剿,運用計策,抓獲居祿峒義軍首級黎坤和后,黎族義軍受挫,臨時隱蔽起來。 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在馬矢的發動下,瓊山居林等峒再次起義,得到定安、臨高、儋州、崖州等地黎族的響應,聲勢極其浩大。朝廷聞知此事后,當即下令雷、瓊二府同知萬煜和經仁木監軍,派雷廉道副總兵黎國耀、東山游擊鄧鐘、瓊崖參將莊渭揚率兵分三路攻擊。當年剿除義軍,斬首領者不計大小,鏟黎始平,然后設水會所于馬屎巢穴,即水蕉村(目前的水上市村,蕉與上話同音),改居林、居祿和沙灣等峒為都、圖設置,瓊山林灣都由此而來。 馬矢在舊志中多被寫作馬屎,矢和屎同音,有人以為是那時官方將領在寫奏章和報表時或修志者居心扭曲馬矢形象的字眼,目前的黎母山鎮還有個流馬屎村,是馬矢戰死的場所,相傳村名來因與馬矢有關。 馬矢領導的農夫起義固然以失敗完結,但畢竟觸動了明王朝唯恐社會動蕩的懦弱神經,促使朝廷為了不亂黎族地域,必要采取屯兵、筑城、辦學等各種方式進行軍事、政治和文化滲入,于是水會守御所、水會所城和水會社學相繼應運而生。 今人或許可以這麼說,假如沒有馬矢的發難,就沒有當年水會所城的誕生,歷史或許就要改寫。 明代的軍事設置 明代實行衛所制軍事防御體系,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各地就老虎機投注經驗形成了一衛和十一所的戰略格局,一衛即衛(在今海口境內),管轄衛內和衛外總共十一所。 十一所包含有衛內的前所、后所、中所、左所和右所等5所,衛外的6所差別是東路的清瀾守御所(今文昌境內)、萬州守御所(今萬寧境內)、南山守御所(今陵水境內)和西路的儋州守御所(今儋州境內)、昌化守御所(今昌江境內)、崖州守御所(今三亞境內)。 及至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又從清瀾、萬州和儋州3個守御所抽調兵力在中部地域創建水會守御所(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境內)。至此,明代的軍事體系變成了一衛十二所的新構架。 【鳴謝:鄉土作家王俞春先生,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縣委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為本文采寫提供大力協助。】